
夜市收攤後,還有沒有人在做生意?
朋友小陳最近很興奮地跑來問我:「老李啊,我上次收盤後,看到XX金股價竟然又動了!不是都收盤了嗎?難道股市也有『夜市』嗎?」 他滿臉疑惑,但眼神裡藏著一種發現新大陸的好奇。
我聽了笑笑。小陳說的「股市夜市」,其實就是許多投資人常聽到、但又不太熟悉的「台股盤後交易」。說起這個,在我的十五年金融圈打滾生涯裡,盤後交易就像是主舞台劇結束後的小型謝幕,有時藏著驚喜,有時卻也暗藏玄機。它不像白天九點到一點半那樣鑼鼓喧天、交易熱絡,盤後的世界相對安靜,卻是某些交易策略和資訊反應的關鍵時刻。
想像一下,白天加權指數像是百貨公司週年慶,人潮洶湧,大家忙著搶購或拋售。一點半鈴聲響起,大門關閉,主場結束了。但真的所有交易都停擺了嗎?不,就像有些夜市攤商在人潮散去後,還會跟熟識的批發商談生意,或者有些零散的貨物還在尋找買家一樣,股市在「收攤」後,還有幾種機制允許特定類型的交易繼續進行。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好好聊聊的「台股盤後」世界。
很多人可能會好奇,白天的交易已經夠複雜了,為什麼還要搞個盤後?這背後其實有幾個原因。對一些大型機構投資人來說,他們手上的部位動輒數千張、上萬張,如果在盤中一次買賣,很容易造成股價劇烈波動,影響交易成本,甚至被市場發現意圖。盤後交易,特別是鉅額交易或特定的盤後定價交易,提供了一個相對低調、衝擊較小的方式來調整部位。對散戶來說,最常接觸到的盤後交易可能是「零股交易」或「盤後定價交易」,特別是零股,讓資金較小的投資人也能參與高價股的投資。

但盤後交易的世界並不像你想的那麼簡單。它的遊戲規則跟盤中不太一樣。例如,最常見的盤後定價交易,一天就撮合一次,不是像盤中那樣連續競價。它的成交價就是當天的收盤價。也就是說,你在盤後定價交易買進或賣出,價格就是死板板的收盤價,不能讓你殺價或追高。這聽起來好像很公平,但換個角度想,如果你很急著想在盤後買進或賣出,但卻沒有足夠的量在那個固定價格成交,你的單子就可能流標。這就帶出了盤後交易一個很重要的特性:流動性比較差。
什麼是流動性?簡單說,就是你的股票好不好賣、好不好買。盤中交易量大,你想買很容易買到,想賣也很快就能賣掉,而且價格通常會比較接近你的預期。但盤後不一樣,參與的人數少、交易量小,有時候你想買的價位可能沒有人要賣,你想賣的價位也沒有人要買。這就像半夜走在路上,想隨便找個商家買東西,選擇會比白天少很多。這種流動性不足的風險,是新手考慮參與盤後交易時一定要非常注意的。
不過,盤後交易並非一無是處。有時候,一些重要的財報、新聞或國際事件,可能是在台灣股市收盤後才發布。這些消息會在市場上發酵,影響投資人的情緒和判斷。雖然主要反應會在隔天開盤時體現,但有時,盤後交易的價格變動(例如零股或特定交易的非正式報價,雖然定價交易本身價格固定,但零股收盤價是獨立撮合決定)或成交量,可能會提前透露一些市場對這些消息的初步看法,為隔天的走勢提供一些參考。例如,如果某公司盤後零股交易出現大量買單且價格較高,可能暗示隔天開盤會有買盤湧入,儘管這並非絕對,且零股價格通常波動較大。
聽到這裡,你可能會問:「聽起來盤後交易好像提供了另一個進場機會,但它真的適合你嗎?」
這真的是個好問題。對大多數追求快速買賣、價差交易的散戶來說,盤後定價交易那種固定價格、單一撮合的模式,彈性確實不足。它的主要優勢是提供一個確定性的執行價格(就是收盤價),對於不想在盤中被價格波動干擾、只想以收盤價完成交易的人比較方便,例如定期定額投資者想在收盤後確認以當天收盤價買進。

至於盤後零股交易,它的吸引力在於可以小額投資。以前想買台積電,至少要準備幾十萬買一張(一千股),現在幾千元甚至幾百元就可以買一股。這讓年輕人或小資族也能參與本來高不可攀的股票。而且盤後零股的交易時間(下午一點半到兩點半接受委託,兩點半撮合)提供了盤後下單的便利性。然而,盤後零股的價格是獨立撮合出來的,它的成交價可能比盤中零股或收盤價有不小的溢價或折價,這也是需要注意的風險。成交量相對盤中零股或整股來說還是偏低,大單一樣不容易成交。
從歷史經驗來看,盤後交易的變化其實也反映了市場的進步與需求。記得早期,盤後交易的種類和參與者都比較少。隨著電子交易越來越普及,以及主管機關(像金管會)為了提升市場效率和便利性,陸續開放了盤後零股交易、修改了盤後定價交易的規則等等,才讓盤後這個「非正式」市場變得越來越受關注。例如,過去盤後零股是人工撮合,效率不高,現在都電子化了。這些改變都是為了讓更多不同需求的投資人,能在盤後找到適合自己的交易方式。
說到這,不妨回顧一下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那段時間。當時市場恐慌,股價一天一個樣。在這種極端行情下,盤中交易已經非常波動且難以掌握。而盤後交易量通常更少,價格更容易受到大單或特定消息的劇烈影響。這種時候,盤後交易的風險就更顯著了,有時會出現與隔天開盤走勢不太一致的情況,讓想從盤後「預測」隔天行情的投資人摸不著頭緒。這也提醒我們,盤後走勢(如果指零股價格或少量特定交易)參考性有限,不能過度解讀,尤其是在市場情緒不穩定時。
那麼,如果你想嘗試盤後交易,有哪些實際的策略或該注意的事項?
首先,先釐清你的目的是什麼。你是想累積高價股的零股?還是想利用盤後定價交易的確定性?不同的目的會導向不同的盤後交易方式。
如果是想買賣零股,特別是盤後零股,記住它的撮合原則和風險。價格是兩點半一次撮合決定,是由買賣雙方的委託價量決定,可能偏離當天收盤價甚遠。下單時設定的價格就很重要,太保守可能買不到,太積極可能買貴或賣便宜。而且流動性不高,如果你想一次買賣大量零股,可能會遇到困難。建議剛開始可以「小額試單」,用很小的金額去感受一下盤後零股的撮合機制和波動,熟悉了再考慮增加金額。
如果是利用盤後定價交易,它的優勢是成交價就是當天收盤價。這對於不喜歡猜測明天開盤價、只想以今天收盤價完成交易的人很適合。例如,許多定期定額或定期定股的投資計畫,就是利用這種方式在收盤後執行買進委託。但它的缺點是:你下單不保證成交。必須有人在盤後定價交易的平台跟你撮合。所以,如果你想買的量很大,或者你想賣的股票相對冷門,你的單子有可能會流標,也就是說,沒辦法在盤後完成交易。
總的來說,盤後交易提供了一個補充性的功能,但它不是替代品,更不是可以輕易獲利的捷徑。對於忙碌的上班族來說,盤後交易時間也許更方便操作,但千萬不要因為方便就忽略了風險。盤後資訊通常比較少,成交量比較低,價格波動可能更大或更難預測。
一位我認識、非常有經驗的市場分析師曾經分享他的觀點:「盤後交易就像是夜深人靜時,市場在做一些『整理』或『補償性』的動作。大戶可能在悄悄調整部位,散戶可能在撿拾零碎。你可以觀察它,可以適度利用它,但不要把所有的寶都押在盤後。真正的戰場和趨勢,很大程度還是在白天盤中形成。」
我很認同他的看法。觀察盤後走勢(零股價格、定價交易的量能等等),有時候能幫助你拼湊出一些市場的潛在訊息,例如特定股票在收盤後仍有買氣,或許有未公開的利多消息正在流傳。但這些都只能是參考,絕對不能作為唯一的判斷依據。盤後交易的量能通常不足以支撐一個長期的趨勢。
所以,我的建議是:如果你是股市新手,先把重心放在理解白天的盤中交易;如果你已經熟悉盤中交易,對盤後感到好奇,可以先從了解盤後零股交易或盤後定價交易的規則開始,然後用極小的金額去實際操作感受。永遠記住那句老話:股市投資,不懂不要碰。盤後交易的世界雖然不像盤中那樣波濤洶湧,但它的「暗流」有時反而更難以捉摸。
投資這條路,從來都沒有捷徑,盤後交易也不例外。了解它的規則,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時間精力,再決定是否要踏入這個「收攤後的市場」,才是最務實的態度。記住,每一次交易,無論是盤中還是盤後,都應該是建立在充分研究和理性判斷的基礎之上。希望今天的分享,能幫助你更清楚地認識台股盤後這個領域,並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。